室缺介入手术_手术项目

室缺介入手术

室间隔缺损指室间隔在胚胎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它可单独存在,也可是某种复杂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约为先心病总数2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形并存。缺损在0.1-3cm间,位于膜部者则较大,肌部者则较小,后者又称Roger氏病。缺损若<0.5cm则分流量较小,多无临床症状。缺损小者以右室增大为主,缺损大者左心室较右心室增大明显。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运用影像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比传统外科手术的优势有:创伤小,不开胸,只有米粒般大小创口;只需局麻,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少;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快。

  • 就诊科室:心胸外科
  • 手术方式:介入
  • 手术部位:胸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局部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3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10000-30000元
治疗疾病:
心室间隔缺损

适应症

1.膜周部室缺,年龄通常>3岁,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室缺。室缺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3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室缺及主动脉瓣反流;

2.肌部室缺。通常缺损直径≥5mm;

3.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为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天性心脏病VSD的封堵技术进行关闭。

禁忌症

1.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PH有右→左分流者。

2.室间隔缺损合并其它需手术治疗心脏畸形者。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术前准备

手术前要完成下面检查:

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液传染性疾病值指标等。

手术步骤

封堵器的选择:应根据VSD的形态、缺损的大小、缺损与主动脉的距离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

常规穿刺股动、静脉,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VSD-左室-主动脉-股动脉轨道后,有股静脉段送入合适的鞘管和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封堵器放置到位后行左心室造影和心脏彩超确认封堵器位置是否恰当积分流情况,并必要时行主动脉瓣上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反流。

并发症

1心律失常;

2.堵器脱落、栓塞;

3.瓣膜反流;

4.血栓形成;

5.穿刺血管并发症。

术后护理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出院后,患者近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合理饮食,预防感冒,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6个月,室间隔缺损患者应于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来院复查心超、胸片、心电图等。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介入治疗出院后如有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