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棘球蚴囊肿切除术_手术项目

肺棘球蚴囊肿切除术

肺包虫囊肿病或肺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在肺部寄生引起的疾病,是牧区很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肺部寄生虫病。在我国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西藏、内蒙等地区发病率较高,其他各省亦有少数病例报道。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肺包虫囊肿病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

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尝试用药物治疗包虫病。Gil-Grande等(1983)用甲苯达唑治疗,有效率为36%~94%。Morris等(1985)应用该药治疗22人,其中15人取得一定缓解。Aggarwal和Wali的结果与上述不同,治疗10例无明显疗效。由于药物必须穿过包虫壁到达胚层才能起作用,故应用药物的疗效与囊肿壁的厚度有关。药物对年轻、囊肿壁薄的小包虫有一定疗效,对壁厚较大包虫囊肿无明显效果,而且使用该药失败率和复发率均较高,副作用也较大。因此,目前肺包虫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药物只作为辅助治疗,用于那些肺功能甚差不能手术或手术中包虫破裂防止复发者。肺包虫病破裂合并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宜在确诊后早期手术。

  • 就诊科室:心胸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胸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2-5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2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肺包虫病

适应症

肺包虫囊肿病或肺棘球蚴病。

术前准备

术前应注意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囊肿突然破裂。对于囊肿合并化脓感染的患者,术前应给予抗生素及支持治疗,必要时行体位引流,减少感染及分泌物。术前准备也应包括全身其他脏器的检查,了解有无合并肝及其他脏器的包虫囊肿病。

手术步骤

1.切口的选择

单发肺包虫根据病变位置施行左侧或右侧剖胸术。复杂性包虫病常累及几个脏器和多个不同的部位,应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力争做到“一切口多用”,尽量减少手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两肺病变或左肺及肝脏病变,采用纵劈胸骨切口同期手术。两肺病变先处理重的一侧,再处理较轻的一侧。左肺及肝脏病变,先处理左肺病变,然后将切口稍向下延长为上腹部正中切口,处理肝脏病变。纵劈胸骨切口较单侧开胸切口显露差,不适于破裂感染重、广泛粘连、脓胸等病例。

(2)同时累及右肺和肝顶部包虫囊肿者,经右胸切口一期手术。对无感染或感染型包虫病均适用。

(3)右侧第10肋间胸膜外切开膈肌进路用于处理肝顶部包虫囊肿。B超定位下,选用右侧第10肋间适当部位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肋间肌后,小心游离,从胸膜外推开胸膜,切开膈肌处理肝顶部包虫囊肿。此经路不开胸,对心肺功能影响小,也可避免胸腔污染及感染的机会。

2.手术方式

(1)全囊切除术:将包虫囊肿连同周围少量肺组织一并切除,仅用于肺边缘小的包虫囊肿。

(2)内囊穿刺摘除术:为传统的手术方法,适用于伴有并发症或病变部位特殊,不宜行内囊完整摘除者。开胸后,分离胸腔内的粘连,暴露囊肿,在囊肿周围填塞数块大纱布垫,保护胸腔及肺组织,防止包囊破裂,周围污染。露在肺表面的外囊部分有灰白色纤维蛋白覆盖,无血管分布。备好两套吸引器,穿刺用的三通粗针。穿刺囊肿后,迅速吸出囊液,当吸出囊液后,内囊与外囊分离而塌陷,用爱利斯钳提起外囊壁,剪开外囊,伸入吸引器吸尽囊液,用卵圆钳或无齿镊取尽内囊壁。内囊易破碎,必须细心清除,用3%过氧化化氢和高渗盐液擦洗囊腔。

(3)内囊完整摘除术:适用于包虫囊肿突出肺表面达1/3以上,且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病例。如摘除成功,可完全避免复发,为最理想的手术方法。在肺下方及胸腔内垫湿纱布垫,充分显露肺包虫囊肿。在灰白色外囊纤维壁上,以刀刃前部切开外囊壁,要求麻醉平稳或暂停呼吸,手术刀宜作30°倾斜,用力均匀。或用刀刃刮剥。用力过重易使内囊破裂。刚切开外囊小口时,术者要用手指保护内囊,然后迅速用剪刀扩大切口防止外囊切口突然减压,而内囊局部压力骤然增高,引起内囊破裂。扩大的外囊切口应略大于内囊直径,亦可作“十”字切口。在剥离内、外囊粘连时,剥离器或手指应着力于外囊内面,避免挤压内囊。内外囊完全分离后,请麻醉师鼓肺,借助内囊四周(特别是内囊底面)不同方向的气流和肺膨胀的推力,整个囊肿就可坠入到盛有生理盐水的盆中。作者报道一组内囊完整摘除手术,其成功率为90.5%(211/233)。成功的经验是:①麻醉要平稳,切口暴露要充分;②切开外囊前,用大纱布巾尽量垫高病肺,使囊肿接近或超出切口的一端;③切开外囊时,要求暂停通气;④外囊切口要够大,便于囊肿移出;⑤麻醉师逐渐鼓肺并协助变换患者的体位,使囊肿易于移出胸腔。直径在10cm左右的包虫囊肿完整摘除成功率很高。失败的病例囊肿直径均<5cm,囊肿壁相对较薄,而且常常位于肺内较深部位,暴露差,易于破裂。

3.外囊残腔的处理

内囊摘除后留下的外囊残腔有几种处理方法,目前常采用以下两种。

(1)肺碟形手术:清除外囊破碎感染的囊皮、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的肺组织,修剪切除外囊腔周边无功能的组织,然后用3%过氧化化氢反复冲洗残腔及胸腔,再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冲洗。反复冲洗残腔后,用小圆针4号细线或可吸收缝线缝合支气管瘘,大的支气管瘘口应做2~3层重叠包埋缝合。缝合支气管瘘时,要缝在正常肺组织上。如进针过浅,缝在较脆弱水肿的肺组织上,术后随肺膨胀或咳嗽时,线结脱落而发生支气管瘘。如果囊腔较大,应行多层重叠包埋缝合,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小死腔,防止术后引流不畅而感染;另一方面多层缝合,使大多数位于残腔底部的支气管瘘口得以严密缝合,防止术后漏气。修补支气管瘘的过程中,用生理盐水注满残腔,肺内加压,支气管瘘口均可产生气泡,这样很容易发现支气管瘘口。这一试验可重复进行,直至严密缝合残腔内所有支气管瘘口。外囊腔周边修剪后,行“8”间断全周缝合,防止出血及漏气。使整个外囊形成一个浅碟状面,即所谓碟形手术。

碟形手术的优点:①可以采用前外侧切口,对肺功能干扰较小,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机会较少;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组织;③便于修补支气管瘘;④引流通畅,减少胸腔积液与感染;⑤简化了手术操作。

(2)残腔封闭缝合:清除外囊腔囊皮内碎片及坏死的肺组织,反复冲洗囊腔,囊周无功能组织修剪后,修补支气管瘘口,由深至浅全部对拢缝合外囊腔,如此也可加固支气管瘘的修补,防止术后漏气。残腔封闭缝合术适用于较小的、无感染的残腔。感染较重的残腔术后易发生感染,不宜采用残腔封闭缝合,此法较碟形手术易减损肺功能。

4.复杂性肺包虫病的处理

复杂肺包虫病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囊肿占据一侧胸腔大部或全部,伴有大面积肺萎陷与阻塞性肺炎,纵隔显著移位;②囊肿破裂感染,形成感染性包虫病及化脓性包虫囊支气管瘘;③同时存在肺、肝或累及左右两肺的多发包虫病;④肝内包虫囊肿突然破入胸腔、支气管、胆道,形成肝支气管瘘、肝胸膜胆瘘、胆道梗阻等。

(1)肺叶切除与碟形手术的选择问题:单纯肺包虫病手术方法比较简单,认识上也较一致。但对复杂性包虫病,治疗方法较混乱,不少人主张对感染型或巨大型肺包虫病施行含有病灶的肺叶切除。但从实践中观察到:①巨大、多发、破裂感染包虫病所致的大面积肺萎陷与阻塞性肺炎,大多缘于机械性压迫,碟形手术后,余肺多能充分膨胀;②破裂包虫病,有的内囊完全咳出,腔内感染充满脓液;有的内囊咳出不全,形成感染灶,囊周邻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纤维性变,这样的病例在抗感染的同时行碟形手术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③真正不可复原的肺部病变,一是感染病灶与较大支气管长期相通,引起支气管扩张(甚少),二是突露于肺表的包虫外囊增厚,纤维组织增生、钙化,后者正是施行碟形手术需要切除的部分。因此,对复杂肺包虫病的病例过多地强调肺切除术是不恰当的。实践证明,对上述类型的病变,内囊摘除或感染病灶清除同时行肺碟形手术,效果相当满意。肺叶切除仅限于伴有明显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严重感染、肺组织纤维化大部毁损或疑有肺癌者。

(2)肝胸穿通型包虫病的处理:巨大肝顶部包虫病,腔内压与胸腔负压构成巨大压差,容易穿破膈肌进入胸腔或支气管,形成肝、胸膜瘘或肝、支气管瘘。如破入支气管,应清除肝内原病灶,进行外引流,以中断支气管的引流。经腹或切断肋弓,取小型胸膜外胸腹联合切口,均能达到清除病灶及外引流的目的。破入胸腔和支气管的诊断明确时,应急症开胸手术,清除胸腔内异物后,切开膈肌,切除肝原发病灶,行胸腔与病灶引流。

术后饮食

1、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纤维素丰富易消化饮食。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术后护理

继续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止肺部感染。术中有内囊破裂者,术后服用丙硫咪唑3~6个月,预防复发。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