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铁肾峡部切除术_手术项目

蹄铁肾峡部切除术

马蹄肾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指两肾下极或上极于中线融合在一起,形成马蹄铁形异常。其融合部分构成峡部,峡部可能是肾实质或纤维结缔组织。马蹄肾以双肾下极融合最为常见,约90%。峡部位于第3腰椎平面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方,输尿管在马蹄肾峡部前方跨过。马蹄肾常合并肾脏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多囊肾、肾脏旋转不良、畸形血管分布等,可造成输尿管梗阻、尿液引流不畅、尿液淤积,引起肾积水、尿石形成。而肾积水、尿路结石易引起尿路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是马蹄肾的继发病变和血管神经丛受压症状。年幼时病人多无症状,成年时病人可出现腰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脓尿等泌尿系感染症状,有的可发现下腹肿块。部分病人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酷似溃疡病、胆道结石症状,以及腹部饱胀不适,下腹或脐周疼痛、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腰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3-5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以内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5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适应症

1、马蹄肾峡部引起明显的腹膜后压迫症状,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由于输尿管梗阻,引起肾积水、感染、结石等并发症需手术处理者。

禁忌症

马蹄肾无症状及并发症者。

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了解马蹄肾是否合并肾积水、泌尿系感染、结石,是否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畸形、肾脏肿瘤等。

2、了解双肾功能情况,以利术中处理。术前应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资料,包括静脉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和CT、肾动脉造影等,决定马蹄肾手术方案、峡部切开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

3、术前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4、备一定数量的全血。

手术步骤

1、切口选择

若马蹄肾仅引起单侧合并症,或术前决定仅做马蹄肾狭部切除术,则选用腰部切口较适合。因马蹄肾90%为下极融合,位置偏低,采用第12肋下切口,切口较正常肾切除切口向腹中线延长。若马蹄肾引起双侧合并症,需要显露双肾者,宜选用腹部正中或旁正中切口,便于同时处理双侧病变,手术径路经腹显露肾脏。下面以腰部切口说明蹄铁肾峡部切除术手术步骤。

2、切口

第12肋下切口显露肾脏。

3、显露

暴露肾脏后,将肾脏及上段输尿管适当游离,显露峡部,将输尿管向外侧牵开。马蹄肾畸形迷走血管相当多见,注意在处理这些血管时要尽可能保留。

4、游离峡部

马蹄肾峡部与周围组织有少量粘连,可用手指作钝性分离,必要时将粘连组织钳夹、切断结扎,较粗血管应予以保留。游离峡部要越过中线,使随后的峡部切除及缝合易于进行。

5、处理峡部

游离峡部后,仔细检查峡部,若峡部为纤维索带,易于处理,即分离后加以钳夹、切断、结扎,可解除压迫症状。若峡部为肾实质组织,可见到两肾的联合部有凹陷的间沟,此处可作为切断部位。若无此间沟可根据术前检查资料选择适当的切断部位。于切断部位用大直角钳钳夹、切断,亦可根据情况切除一段峡部。对切断面应仔细检查是否与肾盏相通,若与肾盏相通,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关闭通道。肾实质断面用可吸收线作褥式缝合,残端肾包膜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

待检查手术创面无渗血后,按手术切口层次逐层缝合切口。若手术创面渗出较多,可放置橡皮管引流。

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1~2周,防止继发性大出血。

2、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

注意事项

1、在游离肾脏时,若遇畸形血管,异位血管,应先试夹该血管,或经该血管注入靛胭脂或亚甲蓝溶液,了解其供血范围。必须记住偶有峡部血管同时供应双肾,切忌盲目切断、结扎血管,造成肾脏部分缺血坏死。

2、分离峡部时,要注意其后方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慎勿损伤,必要时行峡部包膜下分离、切断。术中止血必须彻底,防止继发性出血。

3、马蹄肾峡部并非都应切除,可仅做切断或加肾固定,亦能解除压迫症状,且并发症少。

4、蹄铁肾峡部切除术中,若合并有结石、肾积水或其他先天性畸形等病变,应作相应的处理。如作肾切除时,先结扎肾蒂,再切断峡部。如需作其他手术时,应注意肾盂、输尿管在肾的腹侧面,防止损伤。

5、马蹄肾手术后,应尽可能将其向正常轴旋转及较高外侧高位固定,使引流通畅。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